tab-table:产品介绍 |
血栓是一种起病隐匿、发病突然、致死致残率较高的疾病,可见于几乎各临床科室,其病理过程涉及血管内皮、凝血和纤溶三大系统。研究已经证实机体处于血栓前状态时,血管内皮、凝血和纤溶系统已经发生改变,TAT、PIC、TM和t-PAI-C是反应机体血管内皮、凝血和纤溶系统早期改变的有效指标,适用于各临床学科血栓高危人群血栓早期诊断、风险评估和治疗疗效评价及健康人群血栓风险筛查。 一. TM,血栓调节蛋白 存在于细胞膜表面的跨膜糖蛋白,可以辅助凝血酶激活后蛋白C系统产生抗凝效果。作为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物。正常参考区间3.8-13.3TU/mL。升高常见于DIC,自身免疫疾病SLE,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(ARDS),血管内皮损伤等。
TM临床意义: 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物,提示血管内皮受损 ►具有捕捉凝血酶,抗凝以及抗炎作用,判断血管内皮损伤或恢复 ►浓度升高时提示内皮系统受损、肾功能受损、DIC等 ►TM升高,预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进展 二. TAT,凝血酶-抗凝血酶复合物 凝血酶的生成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环节,前面也说过多次,它主要作用于纤维蛋白原使之形成纤维蛋白,进而导致血栓的生成,但单纯的检测凝血酶很难检测到,它半衰期较短,会很快被血液中的抗凝物质中和,也就是我们自身的抗凝系统,但我们可以检测凝血酶与抗凝血酶1:1所形成的复合物,所以说TAT可以直接证实凝血系统的活化。正常参考区间:0-4 ng/mL。升高会说明有DIC风险,DVT,PE以及心房颤动等其他凝血系统激活状态有关。
TAT临床意义: ►凝血系统激活的分子标志物,提示凝血酶活化,血栓开始形成 ►升高时提示DIC,正常同于排除DIC ►浓缩升高可预估血栓的早期形成和程度 ►抗凝治疗的效果判定,尤其是溶血栓治疗后的再栓监测 三. PIC,纤溶酶-抗纤溶酶复合物 活化的纤溶酶半衰期极短,体内无法直接测到,而纤溶酶可以和α2纤溶酶抑制剂1:1形成复合物PIC。正常参考区间:0-0.8μg/mL。升高常见于DIC,DVT,PE,以及栓溶治疗所用的药物。
PIC临床意义: ►反映纤溶系统激活的早期标志物,提示纤溶酶启动,血栓形成 ►适用于DIC和DIC前状态的早期诊断,指导DIC治疗 ►临床上常见的血栓性疾病(VTE)的特异性指标 ►升高时预警各类出血手术、恶性肿瘤诱发的血栓症,并推测病情进展 ►抗凝、溶栓治疗的检测 四. t-PAI-C,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-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-1复合物 纤维蛋白形成后纤溶系统会激活,形成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(t-PA),进一步把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,从而降解形成D二聚体和FDP,PAI-1是t-PA的生理性抑制剂,二者1:1结合形成复合物t-PAI-C,t-PAI-C水平与t-PA浓度及血管内皮损伤呈正相关。正常参考区间:男性:0-17 ng/mL,女性:0-10.5 ng/mL,升高常见于DIC,血管内皮损伤,DVT,急性心肌梗死等。
t-PAIC临床意义: ►综合反映纤溶系统和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分子标志物,提示病因未去除,血栓形成进行中 ►静脉血栓栓塞(VTE)的最佳诊断指标之一 ►心肌梗死的风险指标 ►判断术后血管内皮系统修复程度,检测血栓治疗药物效果 |
tab-table:产品特点 |
tab-table:常见问题 |
这是常见问题 |